按:书画与学养的关系,历来为书画家、书画理论家所重,堪称中国书画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。但是,不得不承认的是,关于这问题议论虽多,遗憾的是能有所真知灼见并不多见,或浅尝辄止、或隔靴搔痒、或拾人牙慧等等不一而足。
6 ^8 d+ J, B V$ P6 j8 q4 p* h
" D, J) B0 p$ L6 }, n9 q$ x书画与学养本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课题,讨论者稍有不慎,即偏入泛泛而论的歧路。其实,从这一课题出发,本可以引发出很多相对较为具体的话题,如:学养究竟有怎样的内涵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养的内涵又有怎样的变化和不同?书画何以须赖学养而存在?书画与学养的不可分,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有何关联?书画与学养的密切相关性,在书画史上已有大量可资引鉴的范例,但是这一话题是否具有当下现实性?等等。如果按照这一思路,大约不难将这一话题讨论清楚。' h; A1 [$ o9 u% R
8 w8 C, X! U0 x9 n张公者先生最近写了一篇《书画与学养》,意在对此话题有所深入。原文已发表于《美术报》。现征得张公者先生同意,于网络发布,意在抛砖引玉引发广大网友的讨论的兴趣,欢迎大家踊跃发言、讨论。
: b/ e) \5 |* w6 \+ u/ \9 N, [' D) @6 q0 }2 N5 y, q
张公者:书画与学养
/ P7 o) q+ [ l& G. t. T B' ~& G. m1 L( o0 s
中国书画是学养的艺术。是靠作者的“学”“养”出来的。像音乐等艺术常有在少年时代就有骇世的作品出现,中国书画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也可以看出其书画方面的潜质,甚至具有了很好的笔墨功力,但创作出经典作品的年龄往往是在四十岁前后方才出现。米芾37岁写出《蜀素帖》,苏轼47岁写出《黄州寒食帖》,颜真卿50岁写下《祭侄文稿》;王羲之写《兰亭序》时已是51岁(王羲之活了59岁),属晚年之作,所谓“右军书法晚乃善”。这些经典都是自家的诗文稿,写起来意兴淋漓,诗文与书法达到最佳程度的互相生发,才有经典的产生。中国画至高境界的代表——文人画也是如此,如果没有综合的学养就不能望其项背。) d" B6 Z. ]9 l, X- O& V/ G
8 J0 p% N7 S6 k0 o, r8 M; C5 A; W3 f3 ?
学养包括专业内与专业外两方面。
$ Y) K6 y. \% M7 d* {& p! I0 P& d0 J% c- `, H* p: S
从事一门学科首先要具备专业修养。作为书画家,第一方面(专业内)要具备的学养就是对书画史论的掌握。熟谙书画史,知道书画发展的正变,掌握其中的规律。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找到创新的途径,才不盲目。另一方面(专业外)的学养则包括人的襟抱、阅历、知识、眼界、性情等等。襟抱能决定一个人作品境界的高低。心胸宽广之人,作品方能大气。阅历与见识会提高眼光,分辨美丑。知识面广可以做到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
3 `2 Z0 t- O1 v6 n+ o9 e8 k. ^4 d* E9 [9 r
人们对专业内修养更重视,专业外的学养常常被忽视,而往往是专业之外的学养好的人,专业本身会做得更好,“功夫在诗外”。具备专业外的学养会使作品表现出更宽广更深刻的内涵。王羲之、颜真卿、苏轼、米芾、赵孟頫、元四家、明四家(明四家中仇英修养一般,其画格调亦在其他三位之下),董其昌、青藤、白阳、八大、石涛等等,无不具备相当的字(画)外修养,至吴昌硕、齐白石皆诗书画印俱能。这些大家并非都是具有很深的学问,但其学养则足够使其成为大书画家。7 o. g) q% R7 `- d$ n, h& R
( C# P, M1 n0 @
读书是增加学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,读经典之作,读圣贤之书。此外交游阅历若能留心,皆可增加学养。所谓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0 d; I5 X- [; z4 o6 W" w
) Y: ?6 k( e& d对学养的要求,是对书画大家的要求。作为一般志向者则无关紧要。若想成为书画大家,甚至大师,学养至关重要。
" U2 |2 v* B: }) _% I
5 |* F) m, U9 _# j( ], b7 s9 W' F有些人的学养很好,但书法绘画的创作不是很高妙,这是因为缺少“技”的练习,技法是必须过关的。技法不过关,不足以成为本专业的行家能手,也如同技法好而学养不足的人要加强学养一样。对于修养好的人,技法便成了他的“修养”。这些有很好学问之人士,其专业与人生目标也往往不于在此。而他们的书画常常格调高古、文雅不俗,非一般习书画者可比拟。8 T7 A2 i9 M4 C, t
, r, [! U0 H5 q" c7 r% E( j7 ]
历史上也有学养一般但书画水平很好的书画家,这些都属于特例,不能用特例来作为规律。
% {( h1 ~! P. K4 c9 i* T; R
/ C* H! N$ |) U* j5 a- b# C* _有人也许会认为强调学养是为掩饰自己在诸如造型等方面的“不足”,非也。造型等方面属“技”的范畴。“艺术”由“艺”与“术”两方面组成。“艺”为道,“术”为技。经典作品在技法方面都已过关。技,尚属艺术的前一阶段;道是高层次的,是气息、格调、境界,道高道低便是由人的学养决定的。衡量一件作品要看其内涵格调,其次才是技术。技,易;道,难。
5 l! n( Z% I, M3 ~3 Y+ a. d$ L7 }( Y) P
学养薄厚的差异有如盆中土与大地之土,盆中之土所生出之花木必有限,大地之土方可长出参天大树。